998

新金融2018年中小结:金融机构的开放与金融科技的进击

2021/9/29


  如果说早期谈到为金融机构科技赋能,还显得金融科技公司们有些一厢情愿,但到今年来看,这种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共生”和协作的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和成熟。


   回看2018上半年,如果我给新金融行业提炼几个关键词,可能是:重塑、开放、共生

  分别对应市场格局(从to C业务为主,到to C和to B业务并举),金融机构(从封闭走向开放,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深化),商业生态(多方协作、共赢共生的模式成为常态。)

  最能够体现这三个关键词的典型案例就是: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众安保险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科技能力,以及,在这种新的“共生”关系之下业务量的激增和利益链的重塑。

  以蚂蚁财富号为例,截止今年6月,入驻财富号的27家基金公司平均UV(每日独立访客量)增长10倍,用户复购的金额增长了3倍。入驻财富号机构与同期未入驻机构相比,非货基交易金额增幅前者是后者的21倍,非货基保有量增幅前者是后者的11倍。

  上周五,一则关于众安保险与三家公司签约合作新闻稿中也提到一个数字,截至今年上半年,众安为金融机构提供科技服务的诺亚平台已经连接了30多家金融机构,服务了2000万用户和300亿左右的资产规模。

  从单兵作战到形成生态,从分食存量市场到创造新增收益,这是互联网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商业特质。从各种数据来看,经过了前期的试探与磨合,金融科技公司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也渐入佳境。


1

从分食存量市场到创造新增收益  


  话分两头说。形成这种融合、共生局面的背后既是金融科技公司能力成熟的结果,更是传统金融机构从封闭走向开放、生产环节从内生到外化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机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副总裁、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朱民曾经谈过一个观点,关于金融“外包”的必然趋势和内生逻辑:

 

金融机构以前产品的设计、生产、分管、配置、销售完全是在一个机构内部产生和进行的,不管这个机构大和小,生产的流程是内生的。金融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个内生的环节,逼迫着把这个内生的环节外生化、社会化、商品化、产业链化。

 

所以,金融科技把这个产业拉长、拉细,使得金融科技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和细分市场并入供给链。这个链条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体包括:成本的商品化、利润的共享化、风险的共担化、合作的伙伴化。

  其实,金融业务外包的概念并不新鲜,从很早之前,金融机构便开始将IT系统、外呼、催收等等业务进行外包。但如果对应朱民的观点可以看出,早期金融业务外包大都不触及业务的核心环节,以及并不参与分配业务持续产生的收益。

  如果说以IBM等IT企业为代表的金融外包模式是1.0阶段,那么,眼下中国的金融科技公司则希望以全流程的解决方案、更深度的利益共享机制提供2.0阶段的金融企业服务。

  典型如蚂蚁金服,截止今年上半年,它的消费信贷(花呗)、支付、理财(财富号)、保险等所有条线均实现了向金融机构全面开放。

  与早期以单纯导流为主的合作方式不同,现在的合作模式下,从获客、运营,到风控、(如消费信贷还涉及)贷后等等,蚂蚁都要深度参与其中。如果说早期,金融科技公司是从金融机构的存量业务中分得利润,那么在现有的合作模式下,两者需要一起创造新的增量,进而分得更多的收益。

  陈生强在谈及“去金融化”后的京东金融模式时,同样强调了这一点。

  2.0版的金融企业服务模式下,除了需要成为利益共同体、实现价值分享,更重要的是还要可以服务金融机构的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例如,获客、运营及风控。既要提高效率、改善体验,还要增加收入,甚至形成新的商业逻辑。

  说到这里,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加快了开放的步伐,其背后的逻辑便不难理解。

  除了近几年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提速的大背景之外,金融机构还面临行业“去杠杆”、资产风险抬升等新挑战,经营和转型压力愈发显著。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公司的深度合作则成为了金融机构打破僵局,创收增利的有效途径。


2

从打破“数据孤岛”到“技术孤岛”


  目前,市场上提供全流程金融服务解决方案的机构可分为三类:

 

  ✔  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的综合型“选手”,它们自身的业务条线丰富、资源和能力全面。(传送门:《to B时代正在来临》


  ✔  以刚刚在美递交招股书的品钛为代表的to B型“选手”,它们的产品线相对简单,但足够精准和深入。(传送门:《品钛在美提交上市申请》


  ✔  以众安保险为代表的专业型“选手”,它从保险科技出发,通过连接不同的合作伙伴,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协同效应。

 

  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链条较长,要实现整体优化和效率提升并非易事。所以,各个金融科技公司的打法也略有不同。第一二类前段时间都分别写过了,今天再接着说说第三类。

  以众安保险的诺亚平台为例,根据其介绍,这个C2F(连接客户与金融机构)的平台提供获客、风险管理、资产资金连接等的端对端全流程科技服务,并且与场景方、资金方、增信方一起多方协作为用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这里面有几个关键信息,一是“端对端”,即从获客开始到金融服务完成的全流程都要参与;二是“多方协作”,即非单一维度和方向的赋能,而是打通各个环节,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

  过去,新金融的发展当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数据孤岛”问题,即数据在不同企业、平台相互独立存储、相互独立,如同一个个“孤岛”,进而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所谓的“大数据”也难以真正发挥效用。

  事实上,随着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不断深化,对于金融科技企业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些因“技术孤岛”产生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例如开发周期长、单一系统定制化成本高、合作技术对接兼容性差等。

  在谈及诺亚平台的时候,众安保险CEO陈劲也提到,金融科技企业,越来越难靠单打独斗提供包括场景、数据、资产、资金等消费金融全链条环节的生产解决方案。这是需要服务链中各环节的协作配合,才能实现有效进阶的联动运营。

  所以,众安利用保险自带的“连接”属性,接入不同的合作伙伴,如众联商务、通联支付、通华投控等,整合多方的资源和技术,通过互为赋能大幅提升金融效率,拓展商业边界。

  当然,随着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不断深化,新的挑战和风险也不可避免。

  朱民就曾提到,当科技的力量介入以后,会改变传统金融业供给者、需求者、基础设施、监管者这四方运行和经营模式的生态,经营和运行的主导权改变了。所以,在未来的金融生态中,监管和法律也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市场而言,有变化总是好的,因为这意味着更大的机会和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