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27
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养老保障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我国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于近年来大力推进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设与发展。
2022年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000元 。11月4日,五部门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11月25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宣布,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 。截至2024年11月底,中国个人养老金开户人数已突破7279万户,个人养老金产品中的储蓄、基金、保险、理财产品数量分别为466只、200只、144只、26只。12月1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
个人养老金作为第三支柱养老保障,旨在鼓励个人通过自主积累养老金,提高退休后的生活质量,减轻公共养老金体系的压力。然而,在制度实施过程中,先行试点城市的银行已经遇到较为棘手的问题,如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率和入金率不尽如人意,开户难、入金难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不仅影响着银行个人养老金业务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也关系到广大民众的养老福祉与社会的稳定和谐。因此,深入研究并破解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与入金难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难的原因分析
(一)民众认知不足
1.对制度缺乏了解
许多民众对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基本概念、运作机制、政策优惠等缺乏清晰的认识。根据华夏基金《个人养老金一周年洞察报告》显示,57%的投资者由于对个人养老金不够了解而放弃缴存资金;其次,有44%的投资者因为个人养老金推出时间较短而没有缴存。大部分民众对其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其与普通商业养老保险无异。这种认知上的不足导致民众对开户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养老观念传统
我国传统养老观念根深蒂固,长期以来,民众主要依赖家庭养老和基本养老保险。对于个人自主规划养老金的意识较为淡薄,在没有充分认识到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性和长远价值之前,很难主动去开设个人养老金账户。据相友邦人寿、复旦大学、财联社联合研究《中国个人养老保障白皮书》关研究统计,围绕家庭的养老方式仍是当今的主流养老模式,选择居家养老的受访者合计占比为55.5%。与此同时,分别有10.8%、10.0%、9.2%的受访者选择了社会机构养老、乡村养老以及商业机构养老,合计达30.0%(如下图)
(二)投资选择困惑
1. 产品种类繁多但缺乏清晰指引
目前市场上可供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的产品种类丰富,包括银行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然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些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期限、费用结构等较为复杂,且缺乏统一、清晰的投资指引。例如,在众多公募基金产品中,不同基金的投资策略、业绩表现差异较大,民众很难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做出合适的投资选择。
2.投资风险认知不足
民众对个人养老金投资的风险认知普遍不足。虽然养老金投资注重长期稳健,但不同投资产品仍存在一定的风险波动。一些民众错误地认为个人养老金投资是无风险的,或者对可能面临的风险承受能力估计过高。当了解到投资可能存在损失时,便对开户和入金望而却步。在资本市场波动期间,部分已开户但尚未入金的民众因担忧投资风险而暂停了入金计划。
3.账户管理规定严格
个人养老金账户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如资金缴存、投资范围、支取条件等。例如,资金一旦存入账户,在退休前一般只能用于特定的养老投资,支取受到严格限制。这使得一些民众担心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对开户持谨慎态度。此外,不同地区的制度细则存在差异,也增加了民众理解和操作的难度。
根据华夏基金《个人养老金一周年洞察报告》显示:投资者未购买产品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种类少、介绍不清晰和吸引力不足;从收入上看,产品介绍不清晰对月收入20k以上的人群购买产品的影响尤为凸显;从年龄段上看, 介绍不清晰、不了解产品特点、产品业绩吸引力不够对80前人群影响较大,而24-28岁、34-43岁人群则更多受到产品种类较少的影响。
二、个人养老金账户入金难的原因分析
(一)税收优惠力度与宣传不足
1.税收优惠感知度低
我国个人养老金实行的税收递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个人税负,但目前税收优惠的力度和方式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税收优惠的额度相对有限,对于高收入群体的吸引力不足;另一方面,税收优惠的申报流程较为复杂,需要下载银行APP和个人所得税APP,许多民众在实际操作中难以充分享受优惠。
2.宣传推广不到位
税收优惠政策作为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重要激励措施,其宣传推广力度远远不够。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在宣传过程中,未能将税收优惠的具体内容、申报流程、优势等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广大民众。导致民众对税收优惠政策缺乏了解,无法充分认识到其在个人养老金积累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影响了入金的积极性。
(二)经济压力与资金流动性考量
1.居民收入水平与支出压力
当前,我国部分居民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收入水平相对有限,而生活支出如住房、教育、医疗等却居高不下。在这种情况下,民众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可用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入金的资金较为匮乏。根据国家统计局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941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9%。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83元,增长(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均为同比名义增长)4.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40元,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12000分别占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8.78%,农村的71.68%,贸然投入显然不现实,根据 [根据华夏基金《个人养老金一周年洞察报告》显示,二、三、四、五线城市,自身预算有限成为阻碍养老金入金难的重要原因,仅次于“对个人养老金不够了解” 。
2.资金流动性担忧
个人养老金账户资金的流动性限制使得民众在入金时有所顾虑。由于账户内资金在退休前一般不能随意支取,对于一些可能面临突发资金需求的民众来说,如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意外失业等,他们担心入金后会影响资金的应急使用,因此对入金持谨慎态度。
(三)投资回报预期与信任问题
1.投资回报预期不明确
民众对个人养老金账户投资的回报预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投资产品的收益表现难以准确预测,民众在缺乏专业投资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很难对个人养老金投资的长期回报形成合理的预期。一些民众对投资回报期望过高,当看到市场波动或短期投资收益不理想时,便对入金失去信心。根据《个人养老金一周年洞察报告》研究显示,投资产品的收益、稳定和回撤度是民众最为关注的Top 2。
2.对金融机构信任不足
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运营涉及众多金融机构,如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然而,部分民众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度较低,担心金融机构在管理养老金资金过程中存在道德风险、操作风险等问题,如挪用资金、投资失误等。这种信任缺失使得民众在入金时犹豫不决,影响了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流入。
三、解决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难与入金难的策略
(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1.多渠道宣传
利用多种媒体渠道广泛宣传个人养老金制度,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媒体等。例如,可以制作专门的个人养老金宣传节目或文章,详细介绍制度的优势、政策要点、开户与入金流程等。同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互动式宣传活动,如线上问答、话题讨论等,提高民众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2.精准宣传
针对不同群体制定个性化的宣传方案。对于年轻人,可以重点宣传个人养老金的长期投资价值、税收优惠以及对未来养老生活的保障作用;对于中老年人,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强调个人养老金在补充养老收入、提高养老品质方面的重要性。例如,通过社区宣传活动,为年轻人、中年人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解答他们在开户和入金过程中的疑问。
(二)简化投资流程与提供专业指导
1.简化投资产品选择
银行可以在APP上构建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推荐平台,根据民众的年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等因素,为其推荐合适的投资产品组合。例如,对于临近退休的人群,推荐以稳健型产品为主的投资组合;对于年轻人群体,可以适当增加权益类产品的配置比例。同时,简化投资产品的申购、赎回等操作流程,方便民众进行投资管理。
例如招商银行,招商银行APP用“四步养老服务”,助力客户轻松开启备老之路。
①建立统一视角养老主账户,集中呈现客户一二三支柱以及自己额外准备的养老资产,帮客户全方位看清养老钱;
②建立当前储备现金流与未来现金流之间的连接,帮客户算清养老缺口,增加“现在就行动”的动力;
③根据客户的年龄、风险偏好等特征,为其提供跑赢通胀和补充稳定现金流的两种备老方案,并分解为当下有步骤的行动计划;
④定期对投资效果进行回检与再平衡,帮助客户最终达成养老目标。
2.加强投资专业指导
银行可以在网点培养和组建专业的个人养老金投资顾问团队,为民众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投资咨询服务。投资顾问可以帮助民众了解不同投资产品的特点、风险收益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投资策略,并定期对投资组合进行评估和调整。例如,金融机构可以定期举办投资讲座和培训活动,提高民众的投资知识水平和风险意识。
(三)银行加强金融教育与提升客户忠诚度
1.网点定期开展金融教育活动
将个人养老金金融知识纳入客户金融教育体系,通过网点活动、校园活动、银行服务进社区等多种途径,普及个人养老金投资的基础知识、风险防范意识等。例如,在中小学开设金融素养课程,介绍养老规划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在社区开展金融知识讲座和培训,提高居民的金融知识水平和理财能力。
2.抓住契机,建立终生服务支持
建立健全个人养老金账户监管制度在金融服务领域,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关系至关重要。这种“陪跑”策略意味着金融机构需要为客户提供持续的服务和支持,帮助他们理解养老金的重要性,并在整个职业生涯中管理好自己的财务。例如2023年,中信银行提出“长寿时代,做自己人生的CFO”价值主张,并创新推出“平衡收支、预防风险、规划养老、长钱投资”的“三分四步”全生命周期财务规划法;同时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打造了数字人财富顾问“小信”,并创新推出手机银行客户“资产负债表”,为长寿时代居民财务规划提供了新的服务方式。
①为“Z世代”群体(18岁至35岁人群)建立“一张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平衡,为后面的养老储备积攒“第一桶金”;
②为“中生代”群体(35岁至60岁的人群)打造“一本科学的养老账本”,通过中信养老账本帮助创富黄金期的群体更好地守住劳动果实,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为未来的养老支出做好储备;
③为“银发代”群体(60岁及以上人群)构筑“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养老资产稳健增值,保障养老支出具有可持续性。
基于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中信银行率先在行业内提出“平衡收支、预防风险、规划养老、长钱投资”的“四步法”,通过贯穿一生的财务规划,实现居民退休以后的生活质量保障,成功绑定客户[3]。
四、结论
个人养老金账户的开户难与入金难问题是当前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但如同当年ETC业务对于银行的提升一样,随着未来个人养老金账户金额的进一步拓宽,且个人养老金账户业务增加了银行与客户的触达点,银行必须积极克服困难,努力解决“双难”问题,为后续长期陪伴客户,提升客户品牌忠诚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银翱咨询 徐翔
上海银翱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09023280号-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