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如何激活这个金融大市场
2022/1/7
市场传闻已久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关于拟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显示,这家注册资本达111.5亿元的专业养老险公司正在等待银保监会批准其设立申请,养老金融市场或将迎来又一重磅角色,第三支柱保障体系建设也有望进入快车道。
公告内容显示,在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的17家发起单位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占据了半壁江山。
具体来看,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各出资10亿元,分别持有国民养老8.97%股权。中邮理财出资6.5亿元,持有国民养老5.83%股权,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则分别出资5亿元,持股比例均为4.48%,华夏理财出资3亿元,持有国民养老2.69%股权。上述10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合计持有国民养老66.81%的股权。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银行选择通过旗下理财子公司来参与发起设立国民养老,效率更高,机制上也更加灵活。“如果商业银行直接投资参与发起设立,程序会相对复杂,决策流程也比较长。而且,一些商业银行旗下已经成立了养老金公司,如果再直接参与筹建国民养老,两家子公司的关系可能较难协调。通过理财子公司来参与发起设立国民养老保险,可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这个问题。对于理财子公司来说,养老金是数量较大且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也有助于提升其资产配置。”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则认为,众多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国民养老,可能是意在打通商业养老保险和财富管理的通道,来做大综合性养老金融领域,在第三支柱养老保障的发展中寻找机遇。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此前曾表示,当前我国居民金融总资产已达到160万亿元,其中90多万亿元为银行存款,而且绝大多数低于1年期限,可转换为终身养老财务资源的金融资产,规模十分庞大,优势非常明显。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从把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养老资产这个角度来看,银行可以发挥很大作用。而且银行拥有最广泛的客户群体,有助于拓展第三支柱的覆盖面。银行理财子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国民养老,对于其依托母行优势去深入参与第三支柱发展,很有帮助。”此外,在国民养老的股东队伍中,还包括两家券商、3家政府投资平台以及1家投资机构,其中,泰康人寿是唯一的保险公司。公告显示,泰康人寿出资金额为2亿元,持股比例为1.79%。对此,王国军对《金融时报》记者分析称:“泰康集团目前缺乏银行板块,这可能是泰康布局养老保障业务的一个短板。通过泰康人寿持股国民养老,泰康集团可以与众多的银行理财子公司实现优势互补,并进一步探索深入合作的可能性。”公告内容显示,国民养老的注册地在北京市西城区,注册资本111.5亿元,业务范围将包括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团体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个人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团体人寿保险业务;团体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个人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与上述业务有关的咨询服务业务;保险兼业代理;经中国银保监会及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在朱俊生看来,保险机构凭借全面的牌照资质、出色的保险产品服务能力和长期险资管理经验,在第三支柱建设中具有明显的先发优势。目前,国内已有包括平安养老、太平养老、国寿养老、长江养老、泰康养老、大家养老、新华养老、人保养老、恒安标准养老在内的9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正在等待银保监会审批的国民养老有望成为第10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国内之前成立的几家专业养老险公司,主要是聚焦第二支柱业务,也有部分公司参与了基本养老保险,但专业养老险公司主要是做企业年金业务,在第三支柱上参与不多,未来,也要让专业养老险公司在第三支柱建设上发挥更多作用。就国民养老而言,如果未来只是简单地提供金融产品的话,在市场上产品已经较为丰富、竞争较为激烈的背景下,其成立意义可能相对有限。如此巨大资本金投入和以银行理财子公司为代表的众多机构参与,国民养老可能会成为促进第三支柱发展的重要政策载体。”朱俊生说。王国军则表示,与上述几家公司相比,国民养老的注册资本金的确不低,这样一个“巨无霸”不但可以作为“鲶鱼”搅动当前市场,也将促进整个养老金融的盘子做大,“如果从应对人口老龄化和推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发展的角度看,养老金融、商业养老保险的市场前景是无比广阔的。一旦国民养老的发起设立申请成功,其批筹、批建、开业后,国民养老应当扮演中国养老金融市场的开拓者和领航者的角色。”也有观点认为,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以及此次国民养老设立的牵头作用下,未来或将会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养老保险市场,供给将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国民养老能否推出差异化产品吸引消费者,将成为其提升市场份额的关键。“第三支柱的发展空间很大,国民养老实力雄厚,如果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其发展前景值得看好。”董希淼称。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其中,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20年年底,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56亿人(其中,领取待遇人数1.28亿人),积累基金4.83万亿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42亿人(其中,实际领取待遇人数1.61亿人),积累基金9759亿元;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制度,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参加企业(职业)年金6953万人,积累基金3.6万亿元。目前,第三支柱尚没有正式制度安排,但近年发展正在逐步提速。数据显示,2020年,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达712亿元,积累了超过5800亿元的保险责任准备金,较年初增长22%。而根据相关研究测算,假设我国养老险市场份额能达到35%,那么,2030年养老险保费收入提升空间可达1.5万亿元;若养老险市场份额能达50%,则2030年养老险保费收入提升空间可达2.5万亿元。国民养老的发起设立使第三支柱的发展再次受到高度关注。但仅仅扩充市场主体队伍,对于建设完善第三支柱而言仍然不够。从产品供给侧角度来看,目前,市场上养老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保险公司在把握第三支柱发展机遇时,可以将提高养老年金保险收益率作为重要的探索方向。例如,针对高风险承受能力者推出更低收益保证的分红养老年金,并将红利用于再投资以获取更高收益率。人社部养老保险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发展第三支柱已有基本思路,总体考虑是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三支柱发展需要得到配套政策的有力支持。当前第三支柱覆盖面有限,税优政策支持力度不足正是其中重要原因。朱俊生表示,促进第三支柱发展需要进一步优化财政和税收激励政策。他建议,在新个税提高起征点、增加专项扣除的背景下,应适当提高税延养老保险税前抵扣标准,并建立抵扣额度与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指数化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动态提高税前抵扣额度;统一按照固定标准税前扣除,方便员工投保以及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协助办理税收递延手续。降低领取阶段的实际税率,鼓励中低收入的纳税群体参与;将税前抵扣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项目,进一步简化税前抵扣流程。此外,还可探索直接补贴式个人养老金。对于年收入没有达到起征点的群体参加第三支柱,可以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使政策惠及中低收入人群,提升制度的公平性和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