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0

中小银行如何校准养老金融发展航向?

2022/1/7

随着我国人口年龄结构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以及延迟退休政策落地实施渐行渐近,养老金融服务成为银行业发展热点之一。实际上一些大型银行以及人口老龄化较严重地区城商行早已行动起来,构建了自己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本文通过对标美国及国内银行同业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产品异同,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国内银行构建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存在难点进行剖析,并就地方性银行如何构建自己的养老金融服务品牌和产品体系提出建议。


按照字面翻译意思理解,美国银行业可能并没有与养老金融一词严格对应的金融服务选项,英文语境下可称为退休 retirement,银行相关金融服务一般为Investment & retirement或IRA账户服务,有的也会放在retirement advisory 退休咨询、退休规划类服务项下。

下图中我们看到富国、美国银行、花旗银行无一例外都以IRA服务作为本行退休(养老金融)服务的标准配置产品。

与国内银行养老金融服务相比,美国银行业更强调为客户规划退休生活作为金融服务卖点,无论是金融产品还是咨询服务,美国银行并不仅仅是针对老年人提供养老金融服务,更多的是针对中年人的退休金融规划。帮助客户更好地规划自己的退休生活才是美国银行业养老金融服务体系的核心目标。


美国的养老金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保险金,相当于中国的养老保险,保证就业者退休之后的基本的养老生活。另一部分是企业的养老金计划,401K计划仅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中国的企业年金计划,既然是投资就会有亏损,08年金融危机期间很多美国人401K账户受损严重。此外,还有一部分就是前文提到的私人IRA账户。

个人退休账户服务(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以及给予账户持有人的投资建议,就是美国银行业养老金融业务的最主要构成,客群广泛、内容直接是笔者对美国银行业养老金融服务的直观感受。

银行会向IRA账户持有人提供账户资金投资建议,账户持有人根据自身偏好选择投资。个人退休账户(Individual Retirement Accounts,简称IRA)是美国养老保险的第三支柱。IRA由1974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案》改进而来,是近30年来美国养老金资产持续增长的最主要来源。绝大部分IRA参与者每年可将一定免税额度的资金存入账户,根据自身的风险收益喜好,自主、灵活地配置资产,其投资收益可延迟缴税,退休领取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

401K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雇主也按一定的比例存入相应资金。与此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3到4种不同的证券组合投资计划。员工可任选一种进行投资。员工退休时,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分期领取和转为存款等方式使用。类似于国内的企业年金,银行可作为托管机构。

不同类型的IRA账户和401K、401b账户,会有不同可缴纳额度和税收政策,在本文就不详细介绍。雇员在离开雇主公司后可以将401K账户的钱转入个人的IRA账户继续投资,但个人IRA账户资金不能转入401K账户。无论是401K或IRA账户,其存在的基础就是政府养老政策支持下的合理避税功能,政府之所以给予优惠政策,也与美国的低储蓄率和国家希望减轻自身养老负担不无关系。

上述养老账户政策、制度与银行养老金融服务之间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正是美国政府这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引导,造就了美国银行业现行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和机制。

美国养老政策体系中,各账户类型以及优惠或限制措施相对复杂,但体现在银行端的金融服务和选项相对简单。笔者通过浏览近十余家美国大型及区域性银行网站,并没有发现有银行单纯基于年龄因素为客户配套专属投资理财产品或增值服务的情况(个别银行会有主要面向退休客群的游艇或度假屋消费信贷服务在网站体现)。有的是根据养老需求而提供的配套投资或部分享受型消费金融服务。当然,有的家族传承式小企业实际控制人可以一直工作到去世,企业主一直有金融服务需求,但这不是以养老为目的金融服务需求。

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低储蓄率国家,各类养老账户是银行少有的面向大众人群的准负债项目,成为各行标配也是顺理成章,此外美国养老账户持有人对于账户开在哪家银行拥有更多的自主权,个人养老账户的跨行转换相对便利,也使得银行开展相关个人养老业务争夺成为可能。


目前国内银行业推出自己的养老金融服务品牌的并不多,主要有中信银行的“幸福年华”系列产品、上海银行的“美好生活卡”以及兴业银行的安愉人生,相对而言兴业是最早推出养老金融品牌且产品链、服务线最全的。

工商银行在2021年1月官宣推出“工银爱相伴”老年客户品牌服务体系。该品牌服务体系围绕金融和非金融两个维度,立足产品、服务、权益、活动四个方面,涵盖六大板块20余项具体服务举措。

建行前任行长刘桂平也曾经在2020年就养老金融以主题发言的形式做了详尽的阐述和规划。此外,在部分银行新闻稿中会看到关于养老金融的资讯,但在银行网站还没有明确的养老金融产品或品牌内容介绍。

下面我们以中信、兴业、上海银行养老金融系列产品为例看看国内银行业对养老金融服务的理解。

(一)国内银行业养老金融业务特点

1、目标客群更聚焦。不同于美国银行业养老金融主要聚焦中年人退休规划,国内的养老金融目标客群更为聚焦,主要就是已经退休的老年人群。

虽然有的银行(中信)在服务介绍中也涉及面向有养老需求的客户提供服务,但从实际品牌体系服务设计看,仍然是以老年客户为主体。

2、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一些银行还会为老年客户配套不同的专属理财产品和增值服务。
(二) 国内银行业养老金融服务存在问题

纵观国内同业,养老金融品牌普遍存在雷声不大雨点也小的窘境,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以年龄区分服务对象束缚了自己手脚

将养老金融主要目标客群局限在老年人无疑束缚了银行自身手脚,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年人都会有潜在的养老金融服务需求。养老金融应该是面向社会大多数人的一种专项服务,而不是仅仅面向老年人的补充式服务。

2、以年龄划分的专属产品和增值服务不具备长期可操作性

以X行养老金融服务产品中的贵宾登机为例,查看产品详情可知,年龄并不能成为享受这项服务的唯一条件,还需是该行贵宾或私行客户。同时,该行的贵宾和私行客户享受该服务并不会受年龄限制,所以个人资产多寡才是享受这项服务的决定因素,并非年龄。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真正有价值的增值服务是不可能单纯以年龄来区分被服务对象的。(前文图中,贵宾客户和老年贵宾客户都可以积分换健康体检,但关键点同样是个人资产多寡而不是年龄,当然将其算作养老金融服务并无不可,只是产品区分度与养老金融服务设计初衷可能还有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