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金融
一、政策背景与银发经济市场潜力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方案将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作为了重点三十条举措之一。
从针对“一老”(银发客群)的内容看,要求包括推进全社会适老化改造,支持地方试点探索、整体推进多层建筑加装电梯和发展老年助餐服务,积极发展抗衰老、银发旅游等产业,释放银发消费市场潜力等。
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7亿,占总人口的21.1%,但老年消费市场规模仅占GDP的8.2%,与日本(15.3%)等深度老龄化社会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
对于银行业而言,这一领域既是社会责任的必答题,更是万亿级市场的战略蓝海。老年客群呈现出“高储蓄、低风险偏好、强服务依赖”的鲜明特征。央行2023年调查显示,老年家庭平均金融资产达56.7万元,是青年家庭的2.3倍;但中国银联调研也暴露出痛点:72%的老年人曾因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等问题放弃使用数字金融服务。日本三菱UFJ银行的实践表明,银发客户的终身价值(LTV)可达普通客户的3.8倍,这预示着银行业需从物理网点改造切入,逐步构建“服务-产品-生态”三位一体的商业模式。
以下我们主要借鉴日本银行的经验,看如何落实
(一)物理空间重构
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超高龄社会对应网点”提供了范本。其网点全面实现“零台阶”设计,柜台高度可在55-75厘米间智能调节。
瑞穗银行则采取“AI+人工”混合模式,在智能终端嵌入方言语音系统(如关西腔)的同时,保留纸质存折打印终端,使老年客户使用率维持在73%。
对照国内实践,建议在老龄化率超过20%的城市(如上海、南通)试点“老年友好型旗舰网点”。
智能终端可借鉴日本七十七银行的“三次错误操作转人工”机制,同步开发方言语音导航功能,首批覆盖粤语、闽南语等使用率高的语种。
(二)服务流程革新
日本静冈银行的“移动银行车”模式值得借鉴。该行每月定点服务87个山区村落,单台车年均办理养老金存取业务1.2万笔,成本较固定网点降低68%。三菱UFJ银行则通过“家庭金融顾问”模式,同步服务老年客户及其子女,推动家庭账户渗透率提升至39%,带动资产管理规模(AUM)增长2.1倍。
国内银行可建立“银发服务专员”认证体系,要求专员掌握认知症沟通技巧(如避免直接否定、使用简单短句)、紧急医疗救助流程(与急救中心系统直连)及数字设备教学能力(每月服务时长≥8小时)。同时开发基于区块链的远程授权委托系统,允许子女通过手机银行实时查看父母账户变动并设置日限额,破解传统代办业务需公证的痛点。
(三)产品创新逻辑
日本千叶银行的“反向抵押贷款PLUS”产品颇具启示。70岁以上客户可将房产评估值的50%转化为消费券,直接抵扣养老院、合作医院费用,2022年发放规模达38亿日元。日本邮政银行的“终活支援账户”则整合遗嘱信托、墓地分期、丧葬费用预存功能,允许指定子女为“数字遗产管理人”。
国内产品创新可聚焦两大方向:一是打造“养老一卡通”生态,打通医保电子凭证、老年大学报名系统,接入家政服务(每月3小时免费保洁)、三甲医院绿色通道,并基于消费数据生成健康指数联动保险定价;二是试点“时间银行”金融化,与街道合作将志愿服务时长按1:100兑换理财积分,参考日本千叶县模式,降低社区服务成本32%。
三、社会适老化改造的金融支持路径
在基建融资领域,可设计“加装电梯分层融资方案”:政府补贴30%、居民众筹40%、银行贷款30%,参考日本住宅金融支援机构发行“电梯改造债券”的经验。
针对社区老年食堂,可为核心企业提供覆盖采购、加工、配送的全流程供应链融资,依托订单数据动态调整授信额度,对风险有较好的管控。
产融结合方面,建议与卫健委合作开发智慧养老平台,实现养老机构床位预订、长护险理赔、补贴申领等场景的支付闭环。日本“介护服务结算系统”日均处理35万笔交易的经验表明,此类平台能有效提升资金流转效率。
四、银发经济产业赋能策略
抗衰老产业可采取分阶段融资策略:对生物制药企业按临床进展放款(Ⅰ期30%、Ⅲ期70%),参考瑞穗银行与武田制药的合作模式。
消费端可推出“美丽贷”分期产品,植入人脸识别技术确保本人消费,将逾期率控制在0.8%以下(韩国新韩银行数据已验证)。
老年旅游领域需破解异地结算痛点,开发“候鸟式养老”资金托管系统。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旅游保证金信托产品值得借鉴,通过冻结部分资金作为服务质量保障,纠纷率下降41%。
智能风控体系需整合养老金、房产、医疗支出等数据,建立老年客户专属评分卡(KS值需达0.45以上)。
可引入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的“冷静期”制度,对75岁以上客户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实施24小时缓冲期,并要求子女签署风险知晓声明。
从ESG维度上看,适老化改造可提升银行的社会评价指数。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经验显示,每投入1日元适老化改造费用,可带来2.3日元的品牌溢价收益。
六、从服务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跨越
日本经验揭示银发经济服务的三重跃迁:服务对象从单一老年群体延伸至家庭单元,服务内容从金融产品升级为“金融+生活”生态,服务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数据驱动的主动关怀。
国内银行应把握后发优势,在吸收日本人性化服务精髓的同时,借助移动支付、远程核身等技术跨越纸质存折依赖阶段。这不仅是应对老龄化的必由之路,更是打开51万亿市场(《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预测,到2035年,在高增长方案下,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51万亿元)的战略密钥。